下述區分為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先談「淨土是天界的淨化。」此一語句是否即是印順導師有蕭平實集團所謂的「印順否定淨土的存在」,第二個部份則探討為何「淨土是天界的淨化。」
(一)印順導師談到:「淨土是天界的淨化。」是否定淨土嗎?
首先,我們必須先瞭解什麼是「淨化」所代表的意思。淨化可謂從一種不淨的狀態經由某些處理,而使該事物變異為一種沒有污染的狀態。
蕭平實藉由上述語句 誣 指 印順導師否定淨土的存在,蕭平實的邏輯是不正確的,理由如下:
1. 「淨化」意謂從「A狀態變異成為B狀態。」,既然變異成為B狀態,那B狀態顯然是存在的,不可能是不存在的,否則淨化的意義應該不是「變異成為」,而應該是「消失」。舉例如下:在某些地區,家庭用水可以透過海水淨化機,予以去鹽過程及及其它濾化作用而得到家庭用水。
簡單命題:家庭用水是海水的淨化。
亦即: B狀態是A狀態的淨化。
B狀態不會因為A狀態的淨化過程,而被否定說是一種不存在的。
上例亦即 海水經過「淨化」成家庭用水,海水是存在的,家庭用水也是存在的。
印順導師所謂:「淨土是天界的淨化。」亦復如是。淨土如同家庭用水,是透過天界(海水)的淨化而的。
並沒有所謂否定淨土的存在這個意思存在。
蕭平實會犯這個錯誤,有兩種可能:
1. 他看不懂國文的語義,間接導致他的思路有問題。
如同:蕭集團向來不懂大乘密嚴經所說:「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輾轉無差別。」
2. 蕭平實戴著有色的眼鏡看他人,結果全世界全變成他眼鏡的色系下的事物。
如同:蕭集團向來指稱該集團之外的佛教全是外道法。
蕭集團的小朋友們 蕭平實犯的錯是什麼樣的錯誤,你們曉得嗎?
蕭把一個 「有待證明演繹的命題」,當成一個「『已經』經過證明的命題」,這是第一點extremely ridiculous的錯誤。
第二點可笑的錯誤,是這個「有待證明演繹的命題」根本不可以推論出蕭平實所「誣 指」的「印順導師否定淨土」。所以,各位可以發現到蕭平實的書中所謂的「印順導師否定淨土」的相關語句,在印順法師的書中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你找不到這些語句的。
這不是犯「稻草人的錯誤」後,又藉之進行對他人的不實攻擊嗎!!唉!五濁惡世就是這麼一回事。
(二)為什麼「淨土是天界的淨化。」
淨土宗在修習時,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那即是「欣淨土、厭穢土」,這個條件的達成就需要該「淨土」有能得以使得修行人欣仰的客觀條件。諸如在阿彌陀經中所謂:金沙布地、雨天曼陀羅華、眾鳥出和雅音、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等。而這些客觀條件乃繫於眾生所欲、眾生所愛樂的事物所集成,同時這是諸佛如來的善巧方便用以引領眾生趣入佛法大海的方式。
此可見於,《華嚴經 世界成就品》中述及:「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諸佛種種方便門, 出興一切諸剎海,
皆隨眾生心所樂, 此是如來善權力。
諸佛法身不思議, 無色無形無影像,
能為眾生現眾相, 隨其心樂悉令見。
或為眾生現短壽, 或現住壽無量劫,
法身十方普現前, 隨宜出現於世間。
或有嚴淨不思議, 十方所有諸剎海;
或唯嚴淨一國土, 於一示現悉無餘。
或隨眾生心所樂, 示現難思種種乘;
或有唯宣一乘法, 一中方便現無量。
或有自然成正覺, 令少眾生住於道;
或有能於一念中, 開悟群迷無有數。
或於毛孔出化雲, 示現無量無邊佛,
一切世間皆現覩, 種種方便度群生。
或有言音普周遍, 隨其心樂而說法,
不可思議大劫中, 調伏無量眾生海。
或有無量莊嚴國, 眾會清淨儼然坐,
佛如雲布在其中, 十方剎海靡不充。
諸佛方便不思議, 隨眾生心悉現前,
普住種種莊嚴剎, 一切國土皆周遍。』
上述經文中述及,隨眾生心所樂,如來以善權方便為眾生現出眾像、乘(修行方式)、無量佛、無量的莊嚴國土、種種莊嚴剎,或乃至僅嚴淨一國土。唯這皆是為了調伏眾生,故藉由眾生所樂見的,而顯現。
因此,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隨(娑婆世界)眾生心所樂」,所顯現的淨土,則須藉由「天界、天國、天堂」的形象展現出來,如此才有攝受眾生的最大可能性可言。就物質條件上,六凡法界中,天界可謂是遠勝餘界的享樂處,而就眾生主觀的認識上,凡夫對於聖者所居的「二乘的方便有餘土、菩薩的實報無障礙土、佛的常寂光土」是難以認知、難以悟入的。
極樂國土作為一個凡聖同居土,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了上根基乃至下根基者皆能「到於彼岸」廣大目標而言,採取天界、攝取天界的形象,使眾生心樂往生,就是如來的善巧方便。
印順導師談到:「淨土是天界的淨化。」就是阿彌陀佛、藥師佛的善權方便導引眾生。尤其,對於穢土眾生、貪嗔痴三毒深重的眾生有其適應性。我們想想看除了佛教之外,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想昇天(生天),道教羽化昇天、基督與回教的天國、乃至宋明儒家對「天」的概念多所著墨。眾生對於天界有種種的渴望,不藉由天界淨化的形象接引眾生,我們這些陋劣眾生如何得善方便趣入佛海。
是故,印順導師說到:「。」
(三)為什麼「淨土是天界的淨化。」可作為一種修行方式?
「一念」(亦稱一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三千」,表示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相等人、物差別之總合。「一念三千」,即說明於凡夫當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之諸法性相。
根據天台宗思想,不論三性(印度唯識之派主張,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之有漏(有煩惱,而輪回生死)無漏(無煩惱,能出離生死);所謂介爾一心,即具三千世間之迷悟諸法,而無欠缺。
據《摩訶止觀》卷五上載:「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
即說明,我人於日夜所起之一念心,必屬十法界中之某一界,如與貪欲相應,是餓果界;若與人倫道德律相應,是人界;若與真如法界相應,是佛界。
所以,一念與某界相應,此心即在某界,且此眾生之一念心並非與一切諸法之間有所隔離,而係互具互融。因其非孤立,故在一界必具十界。同時,於此十界又各具十界,而成百界。此百界復具足十如是,即成千如,再配以三世間,此三千世間具足於一念之中。
經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修行重於修心,因此,觀察此心念念圓具三千諸法,可以作為修道之基。
【註釋】
十法界:佛界、菩薩界、聲聞界、緣覺界、天上界、人界、修羅界、畜生界、餓鬼界、地獄界。
三世間:即世間三種類別;包括有情世間、器世間、五陰世間。
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