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轉載文章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對於僧眾 除了恭敬之外  還是『恭敬』不能有別的念頭


這是在下的看法 


 



再次  用無中生有  造假不實的語言文字抹黑 僧眾    罪業難量



 


學習佛法   千千萬萬要把貢高自大的邪心放下 


魔王並非僅僅用飛精附人控制人而已   莫要忽視魔的能耐了


一個學佛的人只要我慢心一起   則自然與魔心「道交感應」



 


傲慢就是魔  貢高就是魔


波旬不過只是外魔   一個也有壽盡的眾生而已


 


而魔性卻是透過意念、文字 ,可以傳染到你的心理的


 


切莫與魔羅 道交感應 沆瀣一氣 


 


 一個念頭   種一個因


 一個惡口   種一個因


 


甚麼是僧 


甚麼是因 甚麼是果 


甚麼是  過去 現在 未來


甚麼是  內外


 


佛法無多求  但求自心垢盡


 



毀謗 抹黑 僧眾  

甚至還妄想要把 僧眾給架空



這是大重罪

    沒得商量



 


真的  要好好為自己著想


 


 


 



說僧過惡‧犯大重罪


 



曇影法師著


節錄自慈雲一六八期


 


佛陀不允許任何人造口業、毀謗出家僧眾,若說僧尼過惡,其人即違犯無量重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三、佛陀告訴天藏大梵天說:「復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惡行,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恆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苾芻(比丘)」雖破禁戒,行諸惡行,而為一切天、龍(八部眾名略)、人、非人等,作善知識,示導無量功德伏藏。


 


如是苾芻雖非法器,而剃鬚髮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聖賢;因見彼故,無量有情種種善根,皆得生長。又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是故,依我(佛)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我尚不許轉輪聖王及餘國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後略)。


 


如是破戒惡行苾芻,一切白衣(信眾—居士)皆應守護,恭敬供養;我(佛)終不許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瞻博迦華雖萎悴,


而尚勝彼諸餘華,


破戒惡行諸苾芻,


猶勝一切外道眾。


 


(前略)佛告尊者優波離言:我終不許外道、俗人舉苾芻罪,我尚不許諸苾芻僧不依於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何況驅擯?......當知有十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諸有智者,皆不應受。何等為十?


 


一者不和僧眾於國王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二者不和僧眾於梵志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三者不和僧眾於宰官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四者不和僧眾於諸長者、居士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五者女人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六者男子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七者淨人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八者眾多苾芻、苾芻尼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九者宿怨嫌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十者內懷忿恨,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如是十種,名為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設依實事而呵舉者,尚不應受,況於非實?諸有受者,亦得大罪。」由此可知,非但在家信眾說比丘過惡,犯大重罪,必受惡報;身為出家僧眾,說比丘過惡,也是同樣犯大重罪。因此,佛陀為了避免緇素造口業,特別教戒僧眾,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說比丘過惡。


 


戒經—『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六說:「為大護佛法故,若向白衣(在家信眾)說比丘罪惡,則前人(信眾)於佛法中無信敬心;寧破塔壞像(此極重罪),不向未受具戒人說比丘過惡;若說過罪,則破法身」。說比丘過惡(是非)的人,其罪業超過毀破「佛塔」和「佛像」的重罪。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五、佛陀告訴文殊菩薩說:「(前略)若其有人謗菩薩者,彼人名為謗佛謗法。(中略)文殊師利!若有男子女人,恆河沙等諸佛塔廟,破壞焚燒。文殊師利!若復有男子女人,於信大乘菩薩眾生,起瞋恚心罵辱毀訾。文殊師利!此罪過前,無量阿僧祇。何以故?以從菩薩生諸佛故;以從諸佛有塔廟故;以因佛有一切世間諸天人故。是故供養諸菩薩者,即是供養諸佛如來。若有供養諸菩薩者,即是供養三世諸佛。毀訾菩薩,即是毀訾三世諸佛。」此中所謂菩薩,是指修學大乘佛法的人。


 


『華手經』卷七說:「佛告舍利弗:若人障礙壞菩薩心,得無量罪。如人欲壞無價寶珠,是人則失無量財利。如是舍利弗!若人壞亂菩薩心者,則為毀滅無量法寶。(中略)舍利弗!譬如有人壞日宮殿,是人則為滅四天下眾生光明。如是舍利弗!若人壞亂菩薩心者,當知是人則為毀滅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大法光明。......當知破壞菩薩心者,則得無量無邊深罪。


 


舍利弗!如人惡心出佛身血,若復有人破戒不信。毀壞捨離是菩薩心者,其罪正等。舍利弗!置是惡心出佛身血,我說具足五逆重罪;若人毀壞菩薩心者,其罪過此。何以故?起五逆罪尚不能壞一佛之法,若人毀壞菩薩心者,則為斷滅一切佛法。舍利弗!譬如殺牛則為已壞乳酪及酥。如是舍利弗!若人破壞菩薩心者,則為斷滅一切佛慧。是故舍利弗!若人破戒不信,呵罵訾毀壞菩薩心,當知此罪過於五逆。」世間若無僧眾則無佛法,所以說僧眾是非者,其罪業無量無邊。


 


『謗佛經』佛陀告訴不畏行菩薩說:「(前略)爾時彼長者子,說彼比丘毀破淨戒,彼(長者子)惡業報,九十千年墮大地獄;於五百世,雖生人中,受黃門身,生夷人中,生邪見家;於六百世,生盲無舌(後略)。」


 


若見法師實破戒者,不得生瞋,尚不應說,何況耳聞而得說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眾生眼目罪聚,若斷一切諸眾生所有罪聚,若有於法師,生於惡心,逕迴面頃,所得罪聚,彼前罪聚於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乃至憂波尼沙陀分中,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謗法師,即是謗佛。」毀謗法師(無論其事真假),罪同謗佛;其毀謗人,必墮無間地獄,受大苦報,無解脫之期。


 


『大乘寶要義論』卷四說:「如地藏經云:佛言:地藏!(中略)彼等愚癡旃陀羅人,不怖不觀後世果報,於我法中出家人所,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以種種緣伺求過失。謂以惡言剋責楚撻其身,制止資身所有受用,復於種種俗事業中而生條制,或窺其遲緩,或覘其承事。求過失已,而為條制,如是乃至欲害其命,彼諸人等於三世一切佛世尊所生極過失,當墮阿鼻大地獄中,斷滅善根,焚燒相續,一切智者常所遠離。」(另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四)。


 


毀滅佛塔(佛寺)破壞佛像,其罪雖是極為深重,但尚不及說比丘(僧眾)過惡的無間重罪。所以『戒經』說:「寧可毀塔壞寺,不說他比丘粗惡罪。」古人也說:「寧動千江月,不動道人心。」


 


『月燈三昧經』卷五,佛陀告訴月光童子偈云:


 


所有一切閻浮處,毀壞一切佛塔廟,


若有毀謗佛菩提,其罪廣大多於彼。


若有殺害阿羅漢,其罪無量無邊際,


若有誹謗修多羅,其罪獲報多於彼。


須知口禍債難償,一語能招萬世殃;


智者三尊恭敬禮,癡人七慢毀資糧。


 


從前,釋迦佛陀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說法時,大哥羅比丘,長期住在墓地(燒屍、棄死人之處),修諸苦行。他以裹死人的布為衣,又以人家祭饗亡靈的五團物為食。因此,有人出葬,他才能獲得一點祭品充飢。否則,他就飢餓得身體羸瘦,四肢無力。


 


有一天,城中有一位婆羅門逝世,親族們為他嚴飾喪禮,然後送到棄屍林火化,妻子及其女兒在旁邊啼哭。是時,大哥羅比丘在看燒死屍。婆羅門女看見比丘之後,稟白她的母親說:「媽媽!今此聖者(印度人稱呼出家人為聖者」大哥羅,好像瞎眼的烏鴉,守屍而住。」當時有人把這話告訴比丘。諸比丘就把婆羅門女說的話稟白世尊。


 


佛陀告訴諸比丘說:「那個婆羅門女作粗惡言,共相輕毀我出家弟子,造此口業自為損害,緣斯惡業於五百生中,常為瞎烏。」此時遠近人民都在互相傳聞,說:「世尊記彼婆羅門女,於五百生中常為瞎烏。」其母聽到此語說:「佛記我女五百生內常為瞎烏,何苦之甚!」於是即帶其女來到佛陀座前,懇求佛陀說:「世尊!唯願慈悲寬恕此小女無知,她非毒害心輒出此言,敬請世尊容捨她吧!」


 


佛陀告訴婆羅門婦說:「我怎麼會惡咒她受苦?由此女子輕心粗語,造此口業而墮於旁生中,好在她不是惡意,才墮此旁生中,否則,當墮地獄。」女人聽後即便離去(事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六)。


 


婆羅門女心無惡意,只說大哥羅比丘「猶如瞎烏」這句話,即便五百世墮在旁生中為生盲烏鴉。如今,有人以瞋恨心罵辱比丘(和尚)僧眾,其人造此口業,不知道會受什麼惡報?『辯意長者子經』佛陀以偈頌告訴長者子說:


 


欺詐迷惑眾,常無有至誠,


心口所作行,令身受罪深。


若生地獄中,鐵鉤鉤舌出,


烊銅灌其口,晝夜不解休。


若當生為人,口氣常腥臭,


人見便不喜,無有和悅歡。


常遇縣官事,為人所譏論,


遭逢眾厄難,心意初不安。


死還入地獄,出則為畜生,


輾轉五道中,不脫眾苦難。


 


又說:


 


人心是毒根,口為禍之門,


心念而口煙,身受其罪殃。


 


『妙法聖念處經』卷二,佛陀告訴諸比丘說:「寧持利刃,斷於舌根,不以此舌說染欲事(中略)。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愚迷諸有情,貪財行虛誑,


地獄業所牽,焚燒受諸苦。


亦如諸毒藥,自飲還自害,


造業亦復然,似影恆隨逐。


又如出火木,生火能自害,


苦果隨惡因,自作應自受。」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前略)爾時三藏比丘,以一惡言訶罵上座(長老比丘—法師),五百世中常作狗身。一切大眾聞佛說法,皆驚戰悚,俱發聲言:怪哉!苦哉!世間毒禍莫先於口。爾時無量百千人,皆立誓願,而說偈言:


 


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


終不為此苦,而發於惡言。


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


終不為此苦,毀聖及善人。」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上,佛陀告訴諸比丘頌曰:


 


於佛起惡心,毀謗生輕慢,


入大地獄中,受苦無窮盡。


有諸數取趣,於師及比丘,


暫時起惡心,命終墮地獄。


若於如來處,起大瞋恨心,


皆墮惡道中,輪迴恆受苦。


 


『分別業報略經』說:


 


粗言觸惱人,好發他陰私,


剛強難調伏,生焰口餓鬼。




 



參考資料


 


1.  佛陀不允許任何人造口業、毀謗出家僧眾,若說僧尼過惡,其人即違犯無量重罪。


http://book.bfnn.org/article2/1949.htm





 



梵音海潮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圖    外道蕭平實謗佛謗法謗僧的斑斑罪證 一文     


網址如下


http://www.folou.com/thread-227690-1-1.html


......................................................................................


 


對於上文


蕭集團的會員們  很積極地給予「法義辯證」馬上出了 一篇「

讀《邪魔外道....斑斑罪證》之我見



 


其中一段  簡圖如下


 


這一個畫面可以區分為三個段落 如下:


沒有被紅色框框劃入的 可歸類為「謾罵 或無關推論的話」





簡單地說一下


上面的「法義辯證」


第一段    和第二段 的「意指」  是不同的。


 


第三段  本身就是有很大的問題的一段話,第三段的第一句就錯得離譜。


 


結果


第一段    和第二段 連結起來,意指不同,居然還要推出、用以「 證 明」錯得離譜的第三段,更是「荒謬」。


 


真可謂是


 



 


蕭平實集團的會員啊!為自己的前途,仔細想想哪裡出問題。


 



上文看不懂的  


要找自己錯在哪裡    請自行  到   延伸閱讀:



1. 談離念靈知與真妄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12201931


2. 請教 ben大德〝離念靈知心〞是意識心嗎?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42800534


 


3.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忽動被雲遮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Sutra_Selection2/selections_02_56.htm



 

4. 「一念不生之靈知心為真心」是錯誤嗎?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0042805420&q=1405120420099&p=%E9%9B%A2%E5%BF%B5%E9%9D%88%E7%9F%A5



 


梵音海潮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上圖    先師 孔子聖像】


 


 學佛應重視倫理、道德       謹供岐路上的同學們參考


......................................................................................



 


 


 




1.蕭平實先生的所謂三地果位是誰印證的?當然印證他的人一定要證得三地菩薩果位。印證他師傅的師公當然一定是三地菩薩以上。一脈推演而上到師祖至少都是三地菩薩才是。其實他根本沒有傳承。原來他自己修念佛聽說念18天,就自認為證果了,累積到今天自己說證三地。他拿經典印證自己。他沒有遇見過哪個大修行者來指導他,所讀經典是唯一的根據。讀經典可以幫助聞思兩慧,若不依教起修,聞思只是助行。不會開悟證果。



2.
自認為證果以後接著開始罵各道場,罵出家人,也敎出一批人引經據典成天打筆仗,造謗僧的大口業,誣衊各山頭的修行人,還說諸佛菩薩都在破邪顯正。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本生經都記載著菩薩不惜肝腦塗地,甚至為眾生犧牲生命,三世諸佛憫念眾生,如母憶子。幾乎大乘菩薩教法都是這樣開示,菩薩是這樣修來的。蕭先生不忙這個。



他們實質上是在謗僧,這樣對學佛有幫助嗎,當然他們又有一番說詞,這種道理只有蕭先生會這樣說。

我們不小心看到蕭的書,看過就當作一個教訓,知道原來學佛還有人學成這樣,人心是怎麼一回事,可以了解萬一。



 


梵音海潮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圖  為  菩提樹世尊降魔     刀輪器杖化為蓮華】


 


......................................................................................


 


 


 


眼見佛性的含義












 



常樂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捨中




 





1、前 言

  近幾十年來,台灣佛教興旺,也產生了一些新興團體,它們有不同於正規佛教的主張,因而引發了不少爭議,遠者如現代禪,近者如蕭平實等都是。

  現代禪團體急流勇退,閉門潛修已多年,目前教界已較少有它們的爭論;蕭團體則十餘年來,不斷的增大起來,同時對佛教界的批評也毫不手軟。他們以大乘佛教後期唯識、如來藏的經典為究竟,凡不認同該思想者,即評為斷見、常見或「附佛外道」,一些有名的教界法師長老都被列為「附佛外道」中,個人亦被列入(註)。同時,他們將佛學名詞作不同於佛教的解釋,然後非斥佛教人士不懂。

(註):蓮花生大士、達賴喇嘛、宗喀巴、印順法師、惟覺法師、月溪法師、聖嚴法師、慧廣法師、自在居士(法禪法師)、張志成先生、元音老人、徐恆志居士、南懷瑾老師、王驤陸居士、袁煥仙居士。詳見網址: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4000/4000.htm

本文只就其重點「眼見佛性」來談談。

2、略說一些觀念差異

  「眼見佛性」這個名詞的出現佛教界,並廣為大家所知悉,根源於台灣蕭居士團體。他的禪宗自創一說,說法不同於傳統禪宗。如以下幾種說法:

  將「明心」和「見性」分做兩段。「明心」是見得第八識(阿賴耶識);「見性」是「眼見佛性」。「明心」不是「見性」,「見性」也不是「明心」。這種說法與傳統禪宗說法不同。

  再來,他說,心是體、性是用,這也不同於傳統佛教「性是體、心是用」之說。他又說,真如是體,佛性是用。這也不同於佛教所說,真如、佛性是同體異名之說。

  他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佛陀正法,凡不承認有第八識及如來藏的,都被歸於斷見邪知。於是整個佛教界人士不是被說成斷見外道,就是常見外道,都成了「附佛外道」!

  以他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來說,連被稱為釋迦第二的龍樹菩薩,也是附佛外道了。因為從龍樹的般若中觀思想中,看不到有第八識、如來藏。坦白說,連教主釋迦牟尼佛,也都成了他眼中的附佛外道了,因為從記載佛陀言行的四部《阿含經》中,我們找不到佛陀有談到第八識與如來藏。所以,佛教教主也成了附佛外道。這可真是笑話!當然,他很聰明,他說阿含有密意,就是在說第八識與如來藏。

3、第八識正名

  在解說「眼見佛性」之前,先來說「明心」是見得第八識(阿賴耶識)之謬。這是佛教名詞的顛倒亂用。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識,可以說,它是妄心、是根本無明。

  如果說「明心」是見得第八識(阿賴耶識),那麼,你是見到妄心、見到根本無明嗎?如果是這樣,怎麼可以說是禪宗所說的「明心」呢?如果你是見到真心,真心怎麼可以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或說是如來藏呢?這些名詞,佛教在使用上,都有一定的含意,顛倒使用,只有附佛外道才有這種現象。

  再來,如果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真心,那麼,〈唯識學〉何必談「轉識成智」?直接以識為佛好了!可見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真心,有這種過失。

  或者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其體是真心、真如,見得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見得真心。沒錯,第八識(阿賴耶識)其體是真心、真如,但佛教說第八識(阿賴耶識)時,並不是在說真心、真如,而是指迷於真心之後所起的妄心作用。八個識只是在指陳一個妄心,妄心分而有八個功能,就叫做八識。

  如果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其體是真心、真如,那麼,第七識、第六識,乃至前五識,其體又何嘗不是真心真如呢?妄原無本,一切根境識無非真心所顯,迷真說名妄,非實有妄可得。如此,為什麼不說「明心」是見到第七識、第六識,乃至前五識呢?可見,說「明心」是見得第八識(阿賴耶識),有其過失。

4、「明心見性」正名

  接著說,「明心」不是「見性」,「見性」也不是「明心」之謬。

  如果說,「明心」不是「見性」,「見性」也不是「明心」,那麼,顯然「心」和「性」是兩樣東西了。有二即是現象界,相對世界豈是佛法究竟所證?

  《六祖壇經》:「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見《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

  《壇經》中六祖又說:「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禪宗祖師都如此說了,還要懷疑嗎?

  所以,除非你的「明心」是見到妄心,否則沒理由說「明心」不是「見性」。如果是見到真心,真心即自性,如此,還會「明心」不是「見性」,「見性」不是「明心」嗎?

5、「佛性」正名

  至於說「真如是體,佛性是用」,這當做方便說可以,當作真實說,又是二分法了。在一般通稱上,凡說「性」的,其含意就是「體」。「佛性」是什麼呢?依文意看,就是「覺悟之性」。能令你覺悟、成佛的還是作用,這說起來有些那個吧!好像成佛也不究竟、不圓滿的樣子。所以,佛教談到「佛性」,一向都當作「體」看,不會把「佛性」當作作用看。

  那麼,什麼是佛性或真如的作用呢?六根、六識就是。如果佛性是作用,那六根、六識又算什麼呢?

  如此,這個「佛性」可以用眼睛看到嗎?這是本主題的重頭戲了。

6、「眼見佛性」正名

  「眼見佛性」的經文,見於《大般涅槃經》中,卷二十五所載:





「善男子,如汝所問,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不了了?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佛眼見故故得明了;為菩提行故則不了了,若無行故,則得了了;住十住故雖見不了,不住不去故得了了;菩薩摩訶薩智慧因故見不了了,諸佛世尊斷因果故見則了了。一切覺者名為佛性,十住菩薩不得名為一切覺故,是故雖見而不明了。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看得懂這段經文的含義嗎?所謂「眼見佛性」的意思,不是某居士等人所說的以「肉眼見佛性」,而是以「佛眼見於佛性」的意思。此段經文可證:「善男子,如汝所問: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明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佛眼見故得明了」。「佛眼見故得明了」,說的多清楚!

  另外,「眼見佛性」也是親證佛性的意思,並非只是聽聞到佛性,或者理解到佛性。請看經文:「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大乘義章卷二十五》:「地前菩薩聞見佛性,以聞見故名大聲聞,地上菩薩眼見佛性,以眼見故說之為證。」

  所以,「眼見佛性」其實就是「親證佛性」的意思。如果一味要把它說成「肉眼見到佛性」,才是見性,那是有些扯了!

  總之,肉眼能見佛性只是表相,並非肉眼本身能見佛性。不然大家都有肉眼,為甚麼不見到佛性?當知肉眼只是工具,天人用之成天眼,見物無隔礙;阿羅漢用之成慧眼,見諸法空相;菩薩用之成法眼,見諸法差別相;諸佛用之成佛眼,能見佛性。

7、「眼見佛性」相關經文

  再來看《大般涅槃經》「眼見佛性」的相關經文,「師子吼菩薩品之二」中載:





「善男子,復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復有聞見,一切眾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菩薩若聞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聞見。」




  看得出來,相對於「聞見」佛性,這個「眼見佛性」是親證佛性的意思。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六載:





「持戒之人,復有二種: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須他教敕。若受戒已經無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惡國遇惡知識惡時惡世,聞邪惡法邪見同止,爾時雖無受戒之法,修持如本無所毀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師僧白四羯磨然後得戒,雖得戒已要憑和上諸師同學善友誨喻乃知進止,聽法說法備諸威儀,是名須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見佛性』及以如來,亦名聞見。」




  《大般涅槃經義記》卷九註解:





「前中三番,一約十地體德分別,證體是慧,餘德名福。故今說言慧莊嚴者,謂從一地乃至十地,福莊嚴者,檀至波若非波若波羅蜜。是義云何?檀等六行各有二種:一隨事造修,非波羅蜜不能到於諸法實性,非是自性清淨度故。令理成者,是波羅蜜到法實性,是其自性清淨度故,然今文中分取波若,是波羅蜜為慧莊嚴見法實故,前之五度及波若中非波羅蜜悉判為福,不能見法如實性故。良以波若波羅蜜多行成在十地,是十地體,故就位論,謂從一地乃至十地,餘非地體,當相以辯,故言謂檀乃至波若,於波若中有非福德者宜須簡別,故復說言,非是波若波羅蜜矣。二就人分別,慧莊嚴者,謂佛及與十地菩薩,中略故,直言菩薩不言十地,良以十地與佛同能『眼見佛性』,故合為慧;聲聞緣覺乃至九地,皆悉不能『眼見佛性』,同判為福。」




  這是說,修行要能證到體性,才是屬於「慧」,不然,都只是修「福」而已。而證得體性者,就能「眼見佛性」。

  《大般涅槃經義記》卷十:




「佛及後身『眼見佛性』顯法成身,常隨法身故彼有之。九地菩薩雖未眼見、聞見明了,知如來藏是己自體攝法成身,常隨法身彼亦有之。八地已還,未得同彼故不說常。」




  再來看《涅槃宗要》卷一:




「初地以上『眼見佛性』,遍遣一切遍計所執,遍見一切遍滿佛性故。地前凡夫、二乘聖人,有信不信、齊未能見,以未能離一切分別,不能證得遍滿法界故,若依第三證不證門,二乘聖人得見佛性,一切凡夫未能得見。所以然者?二空真如即是佛性,二乘聖人雖非遍見,依人空門證得真如,故亦得說『眼見佛性』。」



  這是說初地以上菩薩,就能「眼見佛性」,然後,就沒有了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麼,他會見到一切都是佛性。而人空、我空之後所顯的真實、無妄就是佛性。

  至於「佛性」是什麼呢?請看底下經文,看懂了也有助於理解「眼見佛性」的含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




「如佛所說,見於如來及以佛性,是義云何?世尊,如來之身無有相貌,非長非短、非白非黑,無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為相、非眼識識,云何可見?佛性亦爾。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無常者,為欲度脫一切眾生方便示現,是名眼見;常者,如來世尊解脫之身,亦名眼見、亦名聞見。佛性亦二:一者可見,二不可見。可見者,十住菩薩諸佛世尊,不可見者,一切眾生。眼見者,謂十住菩薩諸佛如來,眼見眾生所有佛性;聞見者,一切眾生九住菩薩。

「復有佛性如來之身,復有二種: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來解脫。
非色者,如來永斷諸色相故。佛性二種: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薩,十住菩薩見不了了,故名非色。

「善男子。佛性者,復有二種,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謂佛菩薩,非色者一切眾生。色者,名為眼見;非色者,名為聞見。佛性者,非內非外。雖非內外然非失壞,故名眾生悉有佛性」



8、祖師說「眼見佛性」

  談完了佛經中「眼見佛性」經文,再來談談其他的。

  《馬祖道一禪師語錄》中載: 





「聲聞聞見佛性,菩薩『眼見佛性』,了達無二,名平等性。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如日出時不合於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無生法忍。」




  這段語錄很有意思,「一悟永悟,不復更迷」。

  近代有位提倡「安祥禪」的耕雲居士在《心經講解》中說:




「古德說:萬事萬物,凡夫執實謂之有,二乘分析謂之空,菩薩眼見菩提、眼見佛性。『眼見佛性』,你說什麼不是佛性?如果用觀照,那不用分別,當體即空。所以我們可以瞭解: 般若不但是實相的本身,也是一種眼見佛性的觀照法門。」




  「眼見佛性」的相關經文,個人所見大致如上,其他若有所見,歡迎大家指出。

9、「眼見佛性」的含義

  從上面所列的相關經文中,可以確定「眼見佛性」的真實性,並非某人的杜撰。但「眼見佛性」的含義是什麼?才是重要的。

  如果說「眼見佛性」就是依文解義的「用眼睛看到佛性」,或者說,把它特別強調成「肉眼可以看見佛性」,這將會產生語病與過失,非智者所應語。

  為什麼呢?如果說眼睛可以看見佛性,何以某人能見,一般人卻不能見?如此怎能說眼睛可以看到佛性?大家都有眼睛,為什麼不見佛性?肉眼可以看到佛性,同樣犯此過失。

  再說,如果佛性能被眼睛所見,佛性便是個對象、是個境界,那麼見到了佛性,對修行有什麼用處呢?既然佛性是對象,就不是你,見時在、不見時就不在了,見了佛性也不可能成佛,見佛性何用!

  又,如果說「肉眼可以看見佛性」,更有違大乘佛教「五眼」之說。大乘佛教提到由人到成佛,共有五眼來相配合,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只有肉眼,天人有天眼,阿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諸佛則有佛眼。

  這四眼明顯是有別於肉眼的,不然何必各別安立名詞?但四眼又各別存在於肉眼之外嗎?也不盡然。天人的天眼作用,也是依於肉眼而顯,阿羅漢的慧眼也是依於肉眼而作用,菩薩的法眼也不離肉眼,諸佛的佛眼呢,難道肉眼之外,多了一隻眼睛嗎?也不是。所以,五眼從外表看來,其實都是同一肉眼。

  但別忘了,五眼同一眼,只是表象,其實是不同的。就算沒有肉眼、或肉眼不產生作用,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者,他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還是能作用。佛十大弟子「阿那律」眼睛瞎了,靠著天眼如肉眼見物。

  所以說,「眼見佛性」一定要把它強調成「肉眼可以看見佛性」,是有語病與過失的。與其說肉眼可以見到佛性,不如說佛眼見到佛性比較正當。當知肉眼只是工具,非肉眼能見,而是佛性依於肉眼而見佛性。

  所以,「眼見佛性」,其實是佛性自見於佛性。就如「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之說,並非表示翠竹、黃花就是法身與般若,而是法身無象,應物現形。不然,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就成草木了;黃花若是般若,般若就成無情了。修行到最後,卻成了無情草木。這豈是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

  因此,眼見佛性應該說是心眼見到佛性,比較不會令人誤解。心眼即指佛性,佛性依於六根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可見佛性,豈只是肉眼能見佛性呢?

  前面說,「眼見佛性」,其實是佛性自見於佛性,有人可能會懷疑:佛性如何自見於佛性呢?就如眼睛,如何自見自己的眼睛呢?那是說不通的。所以,這是相應、契入的意思,假名說為「眼見佛性」。不然只是法身無象,應物現形,見得佛性境界的意思了。

10、總 結

  現在,可以對這個主題做個總結了。

  「眼見佛性」,在語意上,是個容易被誤解的名詞,除了《大般涅槃經》之外,其他佛經都找不到這個名詞。在佛學辭典中,無論《三藏法數》、《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佛光山大辭典》等有名的辭典,也都找不到這個名詞。古來禪師也從不用「眼見佛性」來表達見性。

  一個只有一本佛經提及,連所有佛學辭典都查不到的名詞,為什為會被廣為討論呢?實由蕭居士所引起。他說「見性」就是「眼見佛性」,必須能夠「眼見佛性」才是見性。於是,爭論開始產生。

  但大家應該先清楚他所說「佛性」的定義。他說,真如是體,佛性是用。這不同於佛教所說,真如、佛性同體異名之說。換句話,他所謂的「眼見佛性」,是眼睛見到了「佛性的作用」。因此,他所說「見性」,也不同於禪宗「見性」的內容。

  然而,正信佛教徒,是不會把佛性當作用看的,當聽聞到「眼見佛性」時,直覺的理解,就是「眼睛看見了佛性」的整體。這個眼睛當然是指肉眼。肉眼見佛性,其過失,在先前主題中已談過,這裡就不再談了。

  但是,「眼見佛性」並非虛語,它是一種明心見性之後的境界,沒有明心見性的凡夫,是不能「眼見佛性」的。它的含義就如《宗鏡錄》所說的:





「見如來性者,雖有煩惱,如無煩惱;若實明宗見性,即肉眼而名佛眼。」

「如來五眼,眾生悉具,非待證聖方有,涅槃經云:若學大乘人,雖是肉眼,而名佛眼;二成雖具天眼,不名佛眼。」

「我此宗門,非報非修,是發得五眼,以本圓具故,若悟修佛乘人,雖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即肉眼而名佛眼。」
(宗鏡錄大綱卷十六)




  修禪宗明心見性開悟的人,已具有佛的智慧,便以現有父母所生之身的肉眼,而成為佛眼。肉眼成為佛眼後,才能「眼見佛性」,不是凡夫的肉眼就能見到佛性。不如此說,強調肉眼或眼睛能見佛性,是有過失的。

  另外,「眼見佛性」的過失是:

  「眼」是六根之一,為什麼六根之中,只有「眼」能見佛性呢?「耳」不能見佛性嗎?「鼻」不能見佛性嗎?「舌」不能見佛性嗎?「身」不能見佛性嗎?「意」不能見佛性嗎?六根之中何厚「眼」而薄其他五根?

  其實不然,六根都能見佛性。為什麼呢?六根都是眼啊!只是此眼非彼眼。所以,既然六根都能見佛性,就不適合用「眼見佛性」來表達「見性」。禪宗古來祖師從不用「眼見佛性」來表達見性,而直接以「見性」來表達,以免眾生誤會曲解。

  當知「見性」不在根,而在「見」,六根若無「見」,只是六個廢物。「見」因六根而分為六,其實是同一「見」。《楞嚴經》說:「元一精明,分為六和合」。

  解說到這裡,還有人會執著必須「眼見佛性」才是「見性」嗎?

  再來,如果像蕭居士所說那樣,「眼見佛性」是用來表達見到佛性作用、或見到佛性境界,那麼,古代禪師的表達會比用「眼見佛性」的表達還適當。他們怎樣表達呢?就是: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梵音海潮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梵音海潮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